首页 常识

让我带您深度了解内蒙古赤峰市之阿鲁科尔沁旗!
时间:2024-12-14 08:16:47

阿鲁科尔沁旗为蒙古语,阿鲁是山北之意,科尔沁意为弓箭手。简称阿旗。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东邻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南与通辽市开鲁县和赤峰市翁牛特旗交界,西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面积14277平方公里。阿旗属于大兴安岭南端支脉,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阿鲁科尔沁旗是以牧为主的旗,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经济支柱。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7亿元。

阿旗历史:阿鲁科尔沁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奴隶社会时期,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繁衍生息地。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地。魏晋南北朝时代属鲜卑(拓拔氏)地,隋唐五代属契丹地。辽代属潢水契丹地,为上京临潢府的北境。金代为泰洲属北京路。元朝为辽王封地。明代,初为潢水兀良哈地泰宁卫领辖。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孙昆都伦岱青率阿鲁科尔沁部迁居今阿鲁科尔沁之地,始名阿鲁科尔沁,意即北方弓箭手。明嘉靖四十三年至崇祯三年(1546-1630年),隶属于“北元”察哈尔部。天聪八年(1634年),阿鲁科尔沁部设前后两旗,前旗由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六代后裔达赉领,后旗由达赉之子穆彰领。崇德元年(1636年)并为一旗,称阿鲁科尔沁旗,由穆彰专理旗务,授札萨克,至清末世袭13代札萨克。崇德四年(1639年),隶属昭乌达盟,由热河都统节制,民国前期隶属热河省,民国22年(1933年)7月,阿鲁科尔沁旗沦陷,划归伪满兴安西省,1942年,隶属伪满兴安总省。1945年8月16日解放,1945年10月成立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隶属热河省,1946年6月10日,中共阿鲁科尔沁旗委员会成立,1949年5月20日,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8月1日,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阿鲁科尔沁旗建制沿革:清顺治年间设旗。科尔沁,为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近卫军”。阿鲁,意为“北”,因该部曾驻牧杭爱山之北,故名。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地。隋唐时期,为契丹游牧地。辽代为上京道乌州。 辽代,归属上京临潢府。金代,为泰州属北京路。元代为辽王耶律留哥的封地。

明代,初为宁王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下辖泰宁卫领辖,永乐元年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海哈尔河呼伦贝尔湖一带的阿鲁科尔沁部昆都伦岱青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率部迁居,始名阿鲁科尔沁,意即北方弓箭手。

明嘉靖四十三年至崇祯三年(1546-1630年),隶属于“北元”察哈尔部。于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归顺后金。

后金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分封蒙古诸藩牧地于此地,阿鲁科尔沁部设前后两旗,崇德元年并为一旗,称阿鲁科尔沁旗。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建阿鲁科尔沁旗,至今沿用此名称。崇德四年(1639年),隶属于昭乌达盟,由热河都统节制。民国前期,隶属热河省。

民国22年(1933年)7月,阿鲁科尔沁旗沦陷,划归伪满兴安西省。1942年,隶属伪满兴安总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8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得到解放,结束日本侵略者12年残酷统治。1945年10月,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热河省。

1946年6月10日,中共阿鲁科尔沁旗委员会成立。1949年5月20日,阿鲁科尔沁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8月1日,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2000年,阿鲁科尔沁旗辖6个镇、10个乡、11个苏木:天山镇、天山口镇、坤都镇、双胜镇、巴彦花镇、绍根镇、道德苏木、柴达木苏木、巴拉奇如德苏木、巴彦诺尔苏木、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包勒格苏木、罕苏木苏木、扎嘎斯台苏木、宝力召苏木、呼和格日苏木、赛罕塔拉苏木、巴彦包特乡、东沙布台乡、道伦百姓乡、新民乡、白城子乡、平安地乡、岗台乡、乌兰哈达乡、先锋乡、荞麦塔拉乡。其中牧区苏木(镇)13个,农区乡(镇)2个,半农半牧区乡(镇)12个,共有382个村(嘎查)。

2001年,撤销呼和格日苏木、道德苏木、宝力召苏木、扎斯台苏木、道伦百姓乡、平安地乡。区划调整后,阿鲁科尔沁旗辖21个乡镇苏木。

2006年阿鲁科尔沁旗苏木乡镇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岗台乡、荞麦塔拉乡、白城子乡、巴彦包特乡、乌兰哈达乡、东沙布尔台乡、巴彦诺尔苏木、道德镇、柴达木苏木、扎嘎斯台镇、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包勒格苏木,区划调整后,阿鲁科尔沁旗辖6个镇、2个乡、3个苏木、1个办事处。

2014年阿鲁科尔沁旗苏木乡镇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最新行政规划为14个乡(苏木)、镇,1个办事处,245个村(嘎查)。7个镇分别为:天山镇、双胜镇、天山口镇、昆都镇、绍根镇、巴彦花镇、扎嘎斯台镇。3个乡分别为:新民乡、先锋乡、乌兰哈达乡。4个苏木分别为:罕苏木苏木、赛罕塔拉苏木、巴拉奇如德苏木、巴彦温都尔苏木。1个办事处:天山办事处。

阿鲁科尔沁旗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43°21′43″--45°24′20″,东经119°02′15″--121°01′。东部与通辽市扎鲁特旗、开鲁县接壤,西与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为邻,南与开鲁县、翁牛特旗隔河相望,北和锡林郭勒盟西乌旗、东乌旗毗连。阿鲁科尔沁旗南北狭长最长达232公里,东西最宽约114公里,总面积为14277平方公里。

地质

阿旗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东麓,地质构造系新华夏构造带东段、西拉沐沦河构造带北侧。

地貌

地貌地势表现为山峦起伏、丘陵广布、平川狭长,总体为北西高、东南低,海拔最高1540米,最低261米,平均海拔430米,是大兴安岭中山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带。

气候

年均气温5.5℃,年日照时数2760—3030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32.7℃,年平均积温2900~3400℃,年均降雨量300-400毫米,无霜期95-140天,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

阿鲁科尔沁旗旅游景点:

截至2009年,阿鲁科尔沁旗存古遗址400余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9处、市级18处,其中耶律羽之家族墓、宝山墓壁画,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境内庙宇众多,根培庙、罕庙香火鼎盛。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自治区级4个,1984年在阿旗发现的“蒙古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并成功抢救复原演奏。阿鲁科尔沁旗有旅游区多处:达拉哈湖、水库、根丕庙等。

查干浩特古城遗址

查干浩特古城遗址位于罕庙西北的阿巴嘎罕山南麓。查干浩特为蒙古语,汉译为白城。查干浩特(白城)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尔部林丹汗的京都。经专家学者考察,白城遗址共有3座古城址和两处墓群,以这3座城址为中心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村落遗址。白城古城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土城城址,至今城墙和宫殿基址未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学术界认为该城始建于辽并沿用到明代末期,是明代晚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查干浩特古城址已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由东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遗址等几部分组成,总面积690000平方米,白城城址规模宏大,城市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古城分内外两重,呈回字形布局,并利用棋盘山作为天然屏障,在两座山峰之间的山坳处采用夯筑城墙,中心辟有宽10米的白城南门。白城的内城位于外城的中部,城墙高大规整,防御设施完备。城墙址为正方形,边长255米,保存完整。内城建筑以宫殿为主。中央宫殿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四周环以7座配殿,形成众星拱月式的格局。在白城外城和内城共发现24块不同形状和规格的柱础石,全部采用白色花岗岩制造,柱础正面和立面均经过磨刻或凿刻处理,城中出土绿色、黄色琉璃龙鳞纹残砖、绿釉简瓦、高足杯、银锭等一批重要文物,充分显示出其主人的权位之高。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又称作丹巴图尔台吉、灵丹、或旦,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蒙古最后一任大汗,也是继达延汗、俺答汗之后杰出的蒙古大汗。

原生态游牧文化体验区

阿鲁科尔沁旗游牧区位于阿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苏木。该区域横跨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南北坡,山间宽阔的河谷洪积平原,植被良好,可利用草场面积约25万公顷。这一地区林草交错,土质肥沃,水网密集,丘陵高燥的气候特点,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山地丘陵地貌类型等自然条件特点决定了其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栖息活动的传统区域。同时,还由于大兴安岭山地的阻隔,自康熙以来朔西辽河、西拉木伦河而上以“放垦”为特征的农耕化冲击,止于大兴安岭南坡海拔800米界限以下。

该地区保留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罕见的区分冬春营地、夏秋营地“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牧民们在这个“世外桃园”中依旧过着融合了现代元素的传统游牧的生活方式。由此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如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包搭建技艺、奶食品制作技艺、蒙古族婚嫁传统习俗、祭祀敖包的传统、隆重的那达慕大会,以及搏克、射箭、赛马等各种传统文体活动。

巴彦花水库

巴彦花水库旅游区地处阿旗天山镇北50公里处,该旅游区以水上游乐、蒙古族风情、文化体育、会议、旅游为主要活动内容,是一家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巴彦花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2年起运行,库区最大水面积9825亩,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它是截欧木沦河水依山拦坝而成的人工湖。主坝顶宽4米,长740米,总库容达到2482万立方米,下游受益面积3733公顷。库区东侧有6座山峰相连,山峰耸立,登山攀岩,举目远眺,郁郁葱葱,美不胜收。景区的景色非常美,近万亩水面一望无际,坦荡辽阔。极目远眺,水天一色。库水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四季变化各有千秋。晴日里,这里是一片迷人景象;百鸟争鸣,鸿雁对过,野鸭成群白云、峰峦、松榆倒映水中,使人怡情悦目,其乐融融。沿岸亭阁参差,花木扶疏,嵌满石板的林荫道上,高大的白杨树底下,有人三三两两,有席地而坐,有窃窃私语,一脸从容,一副悠闲。湖面上小舟缓缓游荡,飘逸潇洒。站在巍然横卧于千亩水下的大坝上极目远眺,迷人的草原风光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水草肥美,牛羊成群。望着野炊的游人,闻着风中奶酒飘香,别有一番滋味,可谓悠然清新之佳境,让人沉醉。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没有航海知识的积累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称。地名由少数人称说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和筛选过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