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的人读一本书需要 3小时,有的人需要3天,甚至一周或者一个月,都有可能。当然,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吸收的知识也会有多有少。
如果说有人10分钟读完一本书,你会相信吗?
在我没看到《输出式阅读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这本书之前,我也是不相信的。但是,作者尾藤克之坚持阅读10年,累计阅读10000本书,写出7000篇读书笔记,在这样的数据事实面前,他的阅读方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尾藤克之是日本明治大学服务创新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一名专栏和畅销书作家。他的任职经历颇丰,曾经是议员秘书,在大型管理公司担任顾问工作,也曾担任上市IT企业的高管。
他的工作忙碌,却能一年阅读1000本书,输出400篇读书笔记,是因为他独创的阅读技法“10分钟读完一本书,30分钟输出”。
本书中,作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阅读技法分享出来,帮助读者规划阅读框架,充分解决“没时间”“读得慢”“记不住”“写不出”等问题,真正把书“用起来”,把“知识”变成“能力”。
01 你把读书当成负担了?其实是一种享受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是唾手可得的一件事情,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的书籍,只要想,随时可以阅读。
阅读不是问题,但是我们常常会有阅读的烦恼,比如读书的速度堪比蜗牛;想读没时间;别人问读什么,答不上来……
其实,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就可以了,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会不会轻松一点呢。
作者提到了聪明人的读书方法,掌握规律事半功倍。
读书之前要问问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消遣时间,有充足的大把时间可以挥霍,那么就可以慢慢精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畅游在书中的文字海洋,也是一件乐事。
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短时间内向大脑灌输大量实用的知识,那么就需要速读。这也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
无论是精读还是速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才能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让输入更有效果。
那么针对工作忙的人群来说,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
作者提到根据尼尔森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年轻人比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只多出了9分钟。
由此可以看出,放下手机就有读书时间了。每天给自己固定一个时间不碰手机,这个时间就是自己的阅读时间了。另外,睡眠充足的情况下,每天早起半小时和睡前半小时,用来安排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读了很多书,却想不起自己读了什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作者提到短时间内读了很多书,但是没有体会书中的内容,那么无异于白读。只有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才算真正读懂。
如果无法理解书中内容,一是没有掌握阅读技巧,二是所读的书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采用“三分之一阅读法”,这也是作者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每页只需要阅读三分之一的内容,大脑就会根据以往的存储,补充剩余的内容,这样,几秒钟就能读完一页。第二种情况下,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了,避免选择晦涩难懂,不感兴趣的书籍。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不免废寝忘食也要读完,这就是阅读的魔力。所以,只要热爱读书,就都能解决那些阅读的烦恼。
02 只阅读不输出,读书就是“无用功”
很多人觉得阅读了,就得到了知识。其实,知道和得到之间还有关键的一环,就是把知识运用起来。
作者认为,要想在读书中获得成长,就要向外“发送信息”和“采取行动”,也就是输出。聪明人读书,他们会通过分享信息的方法,把知识留在大脑中。
费曼读书法提到,最好的学是教。当我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别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大脑理解知识的过程。反复理解之后,就容易把知识记住了。
分享知识有三方面的益处。
一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我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整理成读书笔记,然后投稿或者发到自媒体平台,会收到其他人留言的反馈。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拓展社交渠道。
二是更容易整理信息。我们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向读者分享自己读书的感悟,这些读书笔记分门别类整理好,以后查阅就很方便了。
三是可操作性。我们把读书笔记发布到网上,自己可以随时访问,也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浏览。
知识分享,写读书笔记,让我们把阅读输入更好地转化为写作输出,这样就把知识留在了我们的大脑中,读书也会更有意义。
此外,当我们自己一个人埋头默默读书的时候,受自己思维的局限,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如果能和爱读书的书友一起阅读,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就能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正如余秋雨所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的困扰。
要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书友,我们可以参加读书会和共读营,除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分享信息,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03 找对方法,挑战10分钟阅读一本书
我们普通人一年读完100本书,都比较吃力,作者是如何做到一年阅读1000本呢?
答案就是上文提到的“三分之一阅读法”。
虽然我们离一年1000本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只要我们享受读书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就既能享受读书的过程,又能高效输出读书笔记,甚至挑战10分钟阅读一本书。
作者能够10分钟阅读一本书,30分钟写出读书笔记,其诀窍是有科学依据的。
日本精神科医生桦泽紫苑曾说过: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会分泌一种激素,其作用就是提高人的专注力和学习力,让大脑时刻保持清醒。
通过设定时间限制,极大提升专注力,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且高效吸收知识和完成工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时候,考试前一天看到的内容,反而考试时记得最牢固。老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就是有限时间内,大脑高速运转,让我们记忆更深刻。
设定时间可以借助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提升效率。
我们再来看看,针对一本书,作者是如何通过小技巧来高效阅读的。
从翻书那一刻起,就要规划阅读框架。
首先要明确“二八定律”。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20%的顾客会带来80%的销售额。这就是帕累托定律,又叫“二八定律”。
同样用在阅读上,了解一本书20%的内容,就能推测80%其余内容。所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20%这部分,就可以高效省时。采用“三分之一阅读法”,10分钟就能理解一本书60%的内容。
另外,把握一本书的框架,我们不能错过阅读目录。目录会告诉我们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好理解书籍的内容。
如果说一本书读完,还是干干净净的,我们只会夸读书人爱整洁,却无法判断他是否真的有效阅读了。
阅读过程中,我们看到触动我们思维灵感的句子,或者有所感悟,不妨勾画出来,加上批注。这样,我们就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把阅读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能运用的知识,储存在大脑里。当我们把知识变成能力,就能让自己高速成长了。
作者在《输出式阅读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中,向我们传递“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传递读书的乐趣”,除了分享10分钟阅读一本书,30分钟输出读书笔记的技巧和方法,还提到了杂志阅读技巧、如何过目不忘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
这本书以专业读书人的视角,把知识学以致用的干货分享给读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输出,实现自我成长,达到快乐读书的最高境界。
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说:“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阅读,灵魂的滤网就会越来越稀疏,所有东西都会漏掉,直到最大的颗粒也完全流失走,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我们读过的书,才算是捕捉到的经历,没有阅读,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经历。”
愿我们都能在高效阅读中收获快乐,获取新知,不妨试试挑战10分钟阅读一本书。
为什么有马桶的卫生间老是有味道(“卫生间”异味重?原因有这4点)
家务清洁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要了,除了清扫卫生、清洗地面及柜台等工作外,卫生间的清洁也是重中之重,毕竟有些人就算不在卫生间待太久也会因为卫生间的异味,不愿意靠近,更别提有朋友来访了。卫生间产生异味是困扰很多家庭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卫生间产生异味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希望能帮助大家保持卫生间的清
为什么面包机做的面包不松软
踏进烘焙的深渊因面包机而起,最初小小的愿望是孩子起来在上学前能吃到新鲜出炉的面包,浪费了一袋又一袋面粉,实验了一个又一个配方,做出的面包都是矮矮的马蜂窝状,和店家的面包相差甚远。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默默的支持我,那个拿起来能做武器的面包都被他们吃下去了。但也由于有这样的鼓励,他们才可以想吃什
光纤为什么有三根线(光缆的芯数有哪些)
光缆的芯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进行定制,一般情况下,光缆的芯数可以从几芯到数百芯不等。常见的光缆芯数有以下几种:单芯光缆:只有一根光纤芯,适用于短距离、低带宽的传输。双芯光缆:有两根光纤芯,可以实现双向传输,适用于短距离通信和局域网等场合。多芯光缆:有三根、四根、五根光纤芯,可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
生石花为什么不开花(生石花多久开花?)
一般生石花,养到3年就可以开花了,通常大多数品种都在10月左右开花,有些会在六月开花。当然开不开花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如果养护不到位,它是很难开花的。一般生石花,每年夏天和秋天开花,它的花期很短,每朵花只能维持一周左右。一般来说,培育生石花需要2~3年才能开花,条件成熟培育1年即可开花。当然开不开花
佛珠为什么是13颗(十三颗佛珠的含义)
13颗佛珠的含义一般认为,十三颗的佛珠手串表征佛教的十三力。佛教认为,西方净土的菩萨具足十三力,因此能自利利他。若依《无量寿经》所说,十三力就是:(1)因力;(2)缘力;(3)意力;(4)愿力;(5)方便力;(6)常力;(7)善力;(8)定力;(9)慧力;(10)多闻力;(11)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