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你只知道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其实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医
时间:2023-12-26 09:34:01

今天就是2022年的冬至了,作为中华民族24节气之一,你可别小瞧了冬至,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古人也会把冬至称为“亚岁”、“冬节”、“贺冬”、“小年”等。

冬至这天也是有相当多的风俗的,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吃汤圆的传统习俗。而我国北方地区,在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说完了冬至吃饺子,那我们就来聊聊这饺子是为了纪念谁?每逢端午大家都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生于楚国的屈原,而到了今天冬至这一天大家都会吃饺子其实是为了纪念南阳的一位名医“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的事迹而慢慢发展来的。

张仲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即使不知道他的详细事迹,肯定也听过这个人名。他是南阳西鄂人,生于东汉时期,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他生平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集医家之大成的医书在今天仍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期,当时的张仲景,在外为官,适逢退休年龄,于是给皇帝提出想要归隐家乡,做一个救世救人的乡下医生。在他退休回家的路上,时间刚好是冬天,天气异常寒冷,风吹的骨头都是疼的。

在仆人驾车走到白河两岸的时候,张仲景看到沿途有很多的人面黄肌瘦,当时因为天气异常寒冷,再加上这些穷苦人没有避体的衣服,所以有不少人的耳朵和手脚僵冻溃烂,看到如此悲惨的场景,张仲景作为一名医生是不能忍受的,于是张仲景决定一定要改变饥民受冻的现象,为民行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在寒冷冬季御寒的食疗,他把这个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为了让更多受苦受难的贫苦百姓不再遭受冷风大雪的袭击,他就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在那里支上口大锅,把药方子里需要的药材煮成一锅热汤,为穷人舍药治病,刚好设锅舍药的那天正好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也就是早期的饺子。

那祛寒娇耳汤是怎么做的呢?当初可和现在区别大了,当时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再加一些容易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一起煮,等全都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再切碎,然后用粗粮活成面,包着馅挤成一个团再下锅,用煮料的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就有了祛寒娇耳汤。

因为当时把面皮包好后整个样子很像人的耳朵,再加上方子的功效就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的,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看着设汤处聚集了很多无家可归遭受风雪袭击的苦难人,张仲景就让徒弟给每个人一碗原汤,2个“娇耳”,在人们吃了“娇耳”以后感觉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

就这样,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在农历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庆祝新年,同时也庆祝因为祛寒娇耳汤让自己的烂耳得到康复,就仿照着张仲景做的娇耳的样子将其做为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据传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熬制出“祛寒娇耳汤”的,所以为了纪念他,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伤了。

广为流传的“祛寒娇耳汤”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喝了,但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所以,冬至这天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而且至今全国多地都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间俗语。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