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点心是指哪些东西
时间:2023-12-27 14:34:31

点心

据说“点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早晨吃的一些小食品,如馒头,馄饨等。也有说是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为了慰劳士兵,命令制作各种美味糕饼,以表“点点心意”,“点心”由此得名。

我更喜欢后者“点心”的来历。馒头能点胃,香甜的糕点才称得上“点心”啊!

自记事儿,还不认字儿的时候起,就知道“点心”是年节里奶奶家堂屋缸里一包包珍馐。

七十年代的春节,亲戚家走动,礼物是一蓝子馒头。

八十年代开始送“点心”。关于点心最早的记忆源于毕吕寨村西的发宝寺,那时还是个供销社,大红大绿的缎子被面垂满了墙,点心的香气则溢满了整个殿堂。

称点心的时候,我踮着脚眼睛正好能看到点心,离鼻子尖尖很近很近,多想奶奶能让吃一个,可惜没有。路上想着回家吃更是没有可能了,那是给某亲戚的礼物。我扯着奶奶的衣襟,奶奶一手柱着拐杖一手捧着蓝色方巾裹着一包点心——透明糖衣的江米条,奶奶的脚小,我的腿短,默然间一步一挪的往家走。点心的神秘高贵,那一刻远远超过了偶尔能吃到的杂面煎饼。

不曾记得在老家的时候奶奶给点心让吃过。大年初二,各方亲戚拿的点心一包包放满了小缸,初三初四的时候,奶奶再把点心拿出来让儿孙们去送给其它亲戚。直到过完正月十六了,奶奶才把剩余的点心分给各家。于是回到在城里的家中,我才能吃上奶奶家的点心。

关于老家还有吃黄白杂面馍的记忆,城里的家里应该是从吃白面馒头开始的。点心这等稀有之物于我的童年有些幸福回忆,不是因为家境好,而是母亲在食品厂工作。母亲夏天在冰糕车间,其它时间在糖车间,中秋节春节则在糕点车间。午夜醒来,有一次在枕头边看到一块桃酥饼干,那份香甜的惊喜回忆至今。厂里偶尔会处理一些碎开的卖相不好的点心,非常便宜,几毛钱一大包的那种,甜脆的鸡蛋饼干、桃酥、虎皮花生、廖化(音)……对小孩子来说,真的像过年一样。

母亲有做点心的手艺,为家里年节走亲戚很是省了钱。春节前几天的晚上,母亲会做四样点心,小麻花、小豆角(红黄绿三色裹糖的油榨空心面点)、江米条、炸焦叶。然后用秤秤出一斤斤的装入塑料袋,再用锯条蜡烛封口。老家叔叔姑姑姨姨舅舅每家四样,每次要装好几几网兜。

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开始了,相对于老百姓急需要的服装、鞋帽、餐饮,专门的点心铺子是比较晚出现的。刚才开始点心还是在百货商场里卖,一箱箱,随挑随秤。再后来大街上有人摆摊卖,样式多了起来,大多还是散装的。

那时候点心的高级感被生日蛋糕取代了。在四完小门口东侧有间不大的门面,是鹤壁较早的一家生日蛋糕店,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做奶油蛋糕,后来也卖鸡蛋糕,再后来,老板的女儿把店做大了,做成了这个樱花之城的烘焙奢侈品,品牌叫祥隆,不仅卖高奢生日蛋糕,也卖色各色流行款面点、果汁、咖啡。

现在,专营点心店像便利店一样成了家属区的标配,哪个小区的门口必有桃酥店、桂花坊之类的点心店,专门卖各色烘焙点心。买家自然也不再是单纯为了走亲戚,而是个人消费。

而今路边的各类烘焙店生意也不及以前好了,原因很多,诸如房租太高了,人工成本增加了,电商冲击了等等。

但大家对点心的消费并没有减少。小小的甜点,慰藉了口罩危机中许多焦虑的心。并不昂贵的甜点作为礼物,可以比越来越贵的水果更适合做为伴手礼。点心的消费依然火爆。

电商的兴起后,点心的创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品种远远超过了街边烘焙店三米柜台的那几样。包装更是走在了时尚的最前列。也诞生了销量坚实国民糕点,如蛋黄酥、黑枣糕等等。

对于糕点店来说,电商真是很糟心的存在,说对店面没有影响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对于买家来说,电商还是方便的,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更优惠的价格、直接送到小区门口。如果突然没有了快递,生活真不可想像。

这种情况之下,实体店只好悄不声的往线上转。

而愿意在线上付流量费的商家目前看,还真的太少了。

作为一家为本地商家服务的广告公司就是转型,也是异常艰难。与其帮别人做电商,不如自己直接上手好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