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开兰州拉面的都是什么民族?兰州拉面竟然是青海人开的!这么好的生意兰州人为什么不做?
时间:2023-12-15 07:02:58

如果现在问你,什么生意值得做?还能做出效果?答案可能是餐饮业。餐饮业有一个外号叫“百业之祖”,在没有其他行业的时候,就有了餐饮业。

吃饭、睡觉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吃饭,吃下消化完,第二天又需要再吃,妥妥的刚需。

所以很多明星的副业,也是对准了餐饮业,开个饭馆、茶楼什么的,可这些餐馆却很难存活,像最近孟非和黄磊的饭店就关门歇业了。明星都没办法经营,普通人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有一个数据,2017年全国总共新开311万家店,倒闭的餐厅有285万家,占到9成,这好做的生意怎么失败率这么高?

拉面是兰州的吗?

要理解这个现象,就必须想看清本质,举个例子,中国街头最常见的餐饮店:兰州拉面。你知道兰州拉面是哪个地方的人开的吗?很多人一定都以为是兰州人,其实市场上大部分兰州拉面,都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的化隆人开的。

化隆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没听过,是青海省的国家级贫困县,居民主要都是回族。既然是贫困县,就要想法设法出去找活路。

第一个走出去的人是化隆县农民韩录。1989年,韩录听说南方的穆斯林吃不到清真餐,于是揣着7000元到厦门开了一家清真拉面馆。当时的人们对拉面的态度比较排斥,韩录只好在拉面馆门口展示拉面技艺,逐渐吸引客户,第一年收入达到5万元。

韩录赚到钱之后,榜样的力量就出现了,化隆人看到新的赚钱方式,拖家带口外出去卖拉面。但他们卖的不是化隆拉面,而是兰州拉面,因为化隆这个名字太陌生,而拉州牛肉面在中国一直很有名,跟全聚德和狗不理并列中华小吃。

在人们的印象里,拉面就应该是兰州的,于是化隆人就卖起了“兰州拉面”。

今天的化隆县有30万人,12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开拉面馆,每年总产值将近100亿。有拉面师傅就说,印度人发明了数字,但是由阿拉伯人传出去,所以叫“阿拉伯数字”。甘肃兰州的拉面,在青海化隆人手里名声远扬。

化隆人靠拉面赚取第一桶金,这个商业模式被打通之后,其他地方的人为什么没有跟进?特别是兰州人为什么不马上出击?

化隆人成功的秘诀

兰州人为什么没有复制化隆人的商业模式?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美食的流向和劳动力的流向是一致的,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化隆是贫困县,和其他省市经济差距比较大,外出务工的人多。而兰州是省会,相对比较富裕,兰州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跑去异乡开店,最多就是在嘴上抱怨化隆人抢了他们的拉面。

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富裕国家流行的美食,都是相对比较贫穷的国家移民带去的,美国是墨西哥人开餐馆,英国是印度人开餐馆,德国是土耳其人开餐馆。两个地方的经济差距越大,开店劳动力成本优势就越大,这是化隆人扩张的底层动力。

第二、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店,会面临大量的实际困难。比如选址怎么选?店面开在学校旁边好还是热闹的街区?怎么控制成本?套餐怎么设计?这些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一个不到位,要是贸然开店,可能就赚不到钱。

兰州拉面的扩张,靠的是一个紧密的同乡互助网络。一个挣到钱之后,就把亲戚朋友带出来,第一年做跑堂伙计,第二年做拉面厨子,第三年自己开店当老板。知识传递,正是在这样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中完成,一家家拉面馆就这么扩散出去。

此外,还有一个网络支持也不能忽视,就是政府。化隆县政府介入帮扶拉面产业的时间,是2000年前后,跟兰州拉面大面积铺开的时间是同步的。

当时化隆县县长叫马吉孝,给外出的人一张劳务输出证,在上面写了一段话,恳请本县人员所到之处的地方政府,对他们尽可能提供帮助。教育、园林等部门盖了公章,证明持证人身份合法,请当地接纳。

还有经济上的支持,化隆人只要做拉面,就可以申请无抵押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政府出,每年政府的利息补贴就有500万,可不是笔小数目。

所以化隆人开拉面馆,可以零成本起家,政府也不亏,把贫困人口送出去,他们就会抱着钞票回来。

化隆县还在全国五十多个地区设立拉面办事处,专门负责拉面馆的后勤,帮开店人租房子、签合同、办贷款、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你看,表面上是一家家的兰州拉面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支持网络,有同乡互助,有政府扶贫。资源在这个网络里传递,你不在这个网络里,你就玩不转这门生意,开店也赚不到钱,这是隐性门槛。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