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大运河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
时间:2024-09-20 10:31:23

导语

全长32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穿过我国八个省市,贯通南北大运河内联,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处瑰宝。

京杭大运河从北转东、再向南,经过山海河原的曲曲折折,沟通了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运河汇入东海,以杭州作为终点。

可以说京杭大运河带领着中国的水利工程走向了一个高峰,不仅是我国的骄傲,也是人类水利工程的典范。


但在现代社会,大运河就不再是当时最高水准的水利工程了,京杭大运河是否还有通航呢?

世界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十周年。

2014年,我国的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申遗地成功的被列入其中。

到2024年,这部水利工程将迎来成功申遗十周年,这也预示着大运河在2024年前可能会迎来一些现代的改造。

目前,京杭大运河是断断续续不同部分被运用起来。


首先,大运河的一些流经地成为了我国一些主要的物流大站,运河流经的地方,有不少城市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大运河穿过的苏州,有了运河这条“生命线”,苏州的物流交通和生态环境都有了飞速的进步。

其次,大运河这条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成了登船观景的好地方,京杭大运河在苏州有着著名的“小桥流水人家”景点,这里可以通过游船参观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

在杭州的西湖边,也有许多游船开往大运河,为人们提供京杭大运河游览线路。

但在近年来,大运河通航有来自许多方面的困难,对京杭大运河更是一场大考验。

京杭大运河的通航。

京杭大运河现在只有在一些段落开通通航,并没有全线从北京通到杭州。

这对京杭大运河的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中下游而言。

我国大运河南北决胜千里的巨大贡献永远为后人铭记,但发展了几百年后的大运河还会以十九世纪的遗产来汇报吗?

这对地区发展和文化遗产都是不公平的。

不过大运河要保护的是它的古老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历史和人民。

大运河若是遭恶意开掘、河域堆积垃圾,这是对我国继承而来的水利工程认同的冒犯。

但大运河若缺乏人工管理,毫无疑问,在人流多的地方,长期开发和使用的古建筑可能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些历史遗产怎么能为流水而逝的人群,不时改变的社会背景所取代呢?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发展不仅只是为其申遗的一步迈出,也对我国如今的环保意识提出了急需加强的指引。

京杭大运河有这样的史诗般的故事,它不仅仅是我国的记忆,还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如果忽视了这些,京杭大运河的未来会如何?

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

京杭大运河的起终点,各在北京市和浙江省。


起点为北京市通州区的永顺镇永定门外,终点是杭州市的拱宸桥。

在中国的古人眼中,永定的门是城市的边防,是守护城市不受强敌伤害的龙城的警示信号。

而永定的外,大运河有着可以和永定门齐名的龙门道,从此门出发,

大运河就开始了由北向南,贯通南京、扬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宏伟征途。

而拱宸桥是仿照紫禁城的午门全尺寸建造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宝镜桥,被当时的大臣们和文人墨客宣扬道它可以“拱济天下”。

大运河在这座桥下,代表着它这个大水利工程圆满完成的事业,来到了终点杭州。

它的终点杭州是我国的一座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也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拱宸桥正好和西湖相接,清澈的河水和湖水交汇,也仿佛这条由北通南的水生命线注入了杭州的发展的元气。

拱宸桥高大而宽敞,有八个门洞。

门洞外高高的白墙和蓝瓦连接着,红墙黄瓦的门楼极其气派,古老的门洞内静谧空旷,也让人无法不让人想象当时在这里开挖和建造大运河的那一幕幕辛劳。

拱宸桥的外表大气而庄重,内在设计巧妙。

它不仅有八个门洞,还有九个拱洞,光是拱洞,就令大运河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对它的造型和雕刻赞叹不已,只不过是一座守护大运河的桥和通往皇家宫殿的道路而已,拱宸桥就保持着如此的神韵和格调。

拱宸桥不仅是大运河的起点,也是苏堤的终点。

在苏堤上,向南看,可以看到大运河的另一面的风景。

在清明时节的阳光下,大运河潋滟的水面和宽广的航道成为了游客以及杭州居民出游的好去处。

游船在宽阔的运河上悠然漂流,水天一色,悠然自得。

大运河还有着气象悬峙的东钱湖,湖光山色,宛如仙境,让每位游客都

可以在这些自然的气象中找到心中真正的宁静。

在拱宸桥上,可以一览无遗我国古时的繁华和发达,可以看到曾经倾国唯美的杭州西湖,这个被全世界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我们显然还没有完全领会它的美丽。

结语

京杭大开凿通航,不仅可以促进沿途地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国家获得益处。

实现京杭大运河的全面通航,是一个需要跨越很多现代科技难关的工程,更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经济问题。

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历史和现代、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让它在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