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一代“医圣”张仲景是怎么发明出好吃的饺子的?
时间:2023-12-08 21:30:20

饺子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美食,到现在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逢年过节人们多喜欢吃饺子,尤其在北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百食不厌。

饺子最早的时候叫做娇耳,是由我国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大约于公元150至154年间在南阳出生,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出生。

他年少时就有雄心壮志,对扁鹊等名医极为仰慕,立志要练就一身高超的医术。东汉末年那个时代,战乱不息,百姓生活困苦。加之天灾不断,疫病横行,老百姓本来就贫病交加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张仲景所在的家族还个大家族,约有200多人,却在短短不足10年的时间里,有三分之二的族人因疫症死亡。张仲景在书中写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正是处于这样忧患艰难的环境中,张仲景更加坚决了学医救人的决心。

张仲景拜同族亲戚张伯祖为师,苦读医书,从学医者必先学习的汤头歌开始背诵,到将《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背诵的滚瓜烂熟,加之行医实践与细心观察、耐心揣摩,勤加思考,张仲景很快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神医。

饺子的“原型”叫角子,相传发明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1978年在山东滕州挖掘出土的薛国君主墓中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器中,整整齐齐地摆放这一排排的白色食品。他们个体呈三角形,里面包裹着屑状肉馅。

有的还略带圆弧,每个大约长5至6厘米,宽的地方可以达到4厘米。打开盒盖后,这些食品由于接触了空气,有的逐渐变黑,有几块很快就变成了粉末,大家发现这些面食里面竟然有馅,因为年代太久远了,已经无法辨认是馅料的构成,但可以推断这个食物是饺子。

时隔2500年,薛比国君的墓中竟然还保存着这盒水饺,让我们大为惊叹,这可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物水饺。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开始吃饺子。

而饺子的发明正是在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之后,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一年的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了大年三十。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庆祝新年了,同时也庆祝耳朵的冻伤康复。就从那一年开始,人们在制作食物的时候,开始效仿娇耳的样子,并且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吃。后来,人们把自己做出来的娇耳状的食物称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饺耳就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救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