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历史杂谈」聊聊饺子的历史和起源
时间:2023-12-04 20:00:20

时逢春节,新年之际,无论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要煮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殊不知,饺子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饺子是如何起源的呢,为何饺子会成为中国人年夜饭的必备食物呢?

话说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先是黄巾军起义,后又群雄并起,董卓独揽朝政,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华夏大地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而后世被尊为“医圣”的神医张仲景,此时正为长沙官员。因为他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开药,长沙的百姓都十分爱戴他。那时长沙也爆发了瘟疫,张仲景正要告老还乡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于是张仲景回到家里仔细研究,终于研制出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食物材料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因为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煮的汤就叫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发"祛寒娇耳汤"吃,

每个穷人分到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后来张仲景就在这年的冬天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在每年的冬至这天都要做一顿"祛寒娇耳汤"吃,因为吃了"娇耳",耳朵就再也不会冻伤了。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娇耳"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那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陕西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到了唐朝时期,饺子的吃法变了,已经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等到了宋朝时期,饺子已经被叫做“角儿”,现在的饺子就是沿用当时的叫法。

等到了清朝时,因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这也成为现在年夜饭吃饺子的习俗。

马上又是新的一年,你们家是如何包饺子的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